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
當我們談到音色時,通常會使用兩種不同方式來形容。使用比喻(深、亮、溫暖、冷、飽滿、薄等等)或用基本聲音的構成條件(音準、清楚、平均、連接性、同質的等等)來形容。無論是用哪一種形容法,都存在著不同的缺點。但這些形容詞給了我們很重要的概念:留心細節、適當的基本聲音構成條件、聽覺的想像等等。學生常常被要求要「找到」或「發展」出自己的聲音。老師給了大量的練習曲,請學生回琴房練習,接著學生就「撞牆」了。
為什麼呢?
當然有很多原因會令學生很想撞牆,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初學的學生常常不知道要怎麼「聽」。對於音樂比較沒有明確的想法,無法分辨成熟的音樂與未發育完全的音樂的差別。這就顯現出我們所要講的重點:你的耳朵要比你的演奏能力好。因為如果你沒辦法正確地「聽」,那你就沒有辦法修正自己的演奏。
我們參考了優秀的小號演奏家克拉克·泰瑞(Clark Terry)在這邊所提出的一些原則。他說在學習即興的時候,應該要「模仿、消化、創新」。對於發展出自己的聲音,我們把這個原則稍微改變一下,變成「四個I」:調查(Investigate)→模仿(Imitate)→融合(Integrate)→創新(Innovate)。以下我們將會解釋這些概念與發展出自己的聲音有什麼關係。
調查(Investigate)
事實上,我自己和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其實都曾經是那位我第一段所提到很想撞牆的學生。我大一時帶著雄心壯志與熱情進入伊利諾大學,非常幸運地能在黛博拉·瑞特邁耶(Debra Richtmeyer)教授門下學習。在薩克斯風界,黛博拉·瑞特邁耶教授真的是一位大師級老師,她的任何一位學生都可以證明這件事。雖然在她的帶領之下,我在很多部分都進步神速,但還是對一些地方感到困擾:我知道我的音色還不夠好。我和教授討論這件事,她鼓勵我多聽音樂,不要只聽薩克斯風音樂,還要多涉略其他樂器與有名音樂家的演奏。我採納了她的建議,花了好多個小時在圖書館聽了很多很棒的錄音。
藉由這個「調查」,我變得越來越能分辨這些錄音的不同,在聽音樂時也開始對自己提出一些問題。我喜歡他們的音色嗎?他們的音色純嗎?圓潤嗎?是暗還是亮?我喜歡他們的揉音(vibrato)嗎?他們的揉音是靈活又有表現力的嗎?有多快?在這個風格的音樂下適合嗎?我喜歡他們的運舌(articulation)嗎?我能在音樂中聽見他們舌頭移動的聲音嗎?是很脆的嗎?是平順且一致的嗎?音樂家對於此音樂風格詮釋正確嗎?這個問題清單可以列好長一大串。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常常在聽音樂時問我們自己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就成為了我們的「導聆」,也就慢慢地培養了我們對於音樂的洞察力,進而發展成有辨別力的耳朵。這個識別力能幫助我們建構屬於自己的審美觀,而這些問題也能應用在演奏上,引導我們在音樂上的成長和發展。
模仿(Imitate)
那要如何處理我們在「調查」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呢?從「反向」開始!這個可能聽起來很不合邏輯,但這是我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對我們最有幫助的事,其實就是決定某些人的演奏中有哪些部分是我不喜歡的?然後試著去模仿那些不喜歡的聲音。當你還不完全確定你想要什麼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從「知道不想要什麼」下手。透過這個模仿不喜歡的聲音的過程,你可以排除那些不明智的演奏方式。經過這個排除法,聲音一定會慢慢地變更成熟。從長遠的好處來看,這也能轉變成一個教學方法,當我們能辨別並模仿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聲音,你就能很有效率地幫學生解決問題。我每個星期在幫學生上課的時候也都會模仿學生們所吹出的聲音。
融合(Integrate)
奧斯汀·克隆(Austin Kleon)寫了一本書《點子都是偷來的:10個沒人告訴你的創意撇步》(Steal Like an Artist)。裡面對於如何成為一位有創造力的人提供了很多想法。他在書中列了一個重點建議清單,其中一個建議是「創意其實是一種減法」,我覺得這個建議特別適合用在這裡。(關於這本書的更多資訊,還有那份建議清單,請點這裡)當已經模仿且也決定好關於其他音樂家對於他們的樂器與音樂的詮釋你喜歡與不喜歡的部份後,就可以在自己的演奏上開始進行整合或「消化」。這並不是說你應該要以某個特定的人當作典範。事實上,我會強烈地反對這樣做。如果你只以某個特定的人當作榜樣,那你並不是在尋找自己的聲音,而只是在複製別人的聲音。就像任何東西的複製品一樣,品質可能會降低或「失真」。
最好做到融合的方法就是先從基本練習開始。你知道的,就是那些你應該要多練習的,像是:長音、音階、不同的運舌組合、送氣、揉音練習等等,把練習的過程錄音起來。然後問問自己在「調查」階段時聽其他專業音樂家的演奏時會問的那些問題。當你能這麼仔細且有批判力地去聆聽自己的基本練習,你的練習過程將會立刻變得很有效率,也會有比較好的成果。這就是所謂的「有辨別力且有目的的練習」。我們也將能從肌肉知覺方面理解如何吹出好聲音:把這個「聲音」和特定的「感覺」連結在一起。
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的吹奏錄音下來是能成功的關鍵。我自己到現在還是會在練習時把自己的練習過程錄音起來。當你在一邊吹奏時很難真的能一邊聽到你自己的吹奏成果,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做出批判。約翰·凱吉(John Cage)特別把這點簡單地列在給Merce Cunningham dance studio的清單上:不要試著一邊創造一邊分析,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步驟。(Do not try to analyze and creat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different processes.)
創新(Innovate)
有穩固的技巧和音樂才能後,我們就可以在演奏音樂時加上只屬於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創新」。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一個練習方式,把基本練習和音樂性合併在一起,在演奏時除了要有好的控制力,也要能強調出「表情」。一個我常給學生的練習是:請學生吹一個長音,然後請學生在這個長音加上一兩個表情記號。透過這個練習,我們可以調整點舌的質量、音量的大小、揉音的速度與幅度、呼吸的控制,以及如何把以上這些合併起來好好地控制。這一整個練習打破了很多學生對於練習技巧和音樂性的想法(很多學生總是把技巧和音樂性「分開」來練)。
以下舉例來說:
這兩張圖很常在基本練習教材中看到,但我們其實很少真正地練習這個「組合」。很多學生在吹長音時就只是吹長音,並沒有準確地把表情記號做出來。我認為能確切地做好這個練習,是比較進階的學習,也是找到自己聲音的第一步。最後,我們對聲音的概念與詮釋取決於我們如何把以上所有的步驟都整合起來。
原文連結
撰文:Dr. Nathan Nabb
SFASU Saxophone Studio Youtube Channel
翻譯:楊佳諭 Jia-Yu Yang